年中国殡葬十大新闻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搜狗等著名网站搜索,环球殡葬研究所于年12月31日,对发生在年内的殡葬新闻事件进行梳理排序,评选出年中国殡葬十大新闻,现发布如下:
(1)基本殡葬服务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月18日公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2)9部委出台首个节地生态葬发文件
2月24日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指导意见》,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成果,也是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依法纠正和查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去世后遗体违规土葬、乱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立碑等行为,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3)生命的尊严在哪里圆桌会议在京召开
健康时报年05月25日报道,年5月23日,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应邀参加“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和关怀”主题圆桌会。此次研讨会的主持医院院长顾晋,研讨嘉宾有:何维、罗点点、白岩松、鲁白、刘晓红、刘端祺、唐丽丽、侯晓梅等。当面临无法挽留的亲友,生命如何有尊严地离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回应的社会命题。医学何为?医生何为?在整个圆桌论坛会中,各位嘉宾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经历和看法。白岩松先生的看法是,在好死不如赖活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如何让生命有尊严?就是一件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事情。与其给末期病人插很多的管子,又痛,又难受等等,不如使用止痛的药,让患者睡个好觉,保持还不错的胃口,有尊严的交流。中国目前缺失的是死亡教育!
(4)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为殡葬职工点赞
年11月22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在《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主编包颖采写的报道“卫艳茹:当人们认可了你的服务,才会认可你的职业”一文上批示:“我们的媒体要多宣传像卫艳茹这样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还要向中央媒体积极推荐,让社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形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这就是落实总书记讲话重要精神。”黄部长的指示既是对以卫艳茹为代表的全国殡葬人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对今后的殡葬宣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5)中国殡葬业首位女博士喜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
在全国妇联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中,周雪媚名列其中。作为我国殡葬行业第一个女博士,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周雪媚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殡葬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情牵一线,力做殡仪职工健康的守护者。深入一线,对我国殡仪场所进行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国内首次用充足的实验数据证实了殡仪环境潜在的危险性。提出了适合殡仪场所的消毒技术方法、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为保护殡仪职工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她迎难而上,开辟遗体防腐整容新高地。敢于动刀、动手,开展遗体防腐研究,经过刻苦攻关,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环保的遗体防腐剂,目前已在国内部分殡仪馆得到很好推广应用。她潜心钻研,不断开创殡葬科研新记录。先后主持承担了7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累计项目经费万;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20项科研项目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SCI收录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
(6)国内首例3D打印遗体修复沪上成功让逝者“体面”离开
上海东方网4月16日消息:通过3D打印技术,受到损伤的遗体可以得到修复,也能以最美的遗容“体面”告别这个世界。日前,国内首例通过3D打印修复遗体在龙华殡仪馆成功。今天(16日),记者就走进负责修复工作的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揭开3D遗体修复技术的面纱。记者了解到,4月5日,81岁的黄老伯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由于剧烈的碾压,黄老伯的头部受到了严重损毁,传统遗体整容工艺难以得到理想的复原。家属得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成了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的消息,希望尝试3D建模修复。
接到家属提出的要求后,3D打印工作室立即组织力量根据老人身前照片进行建模和打印遗体损毁部分。龙华殡仪馆国家一级整容技师王刚亲自为老人做最后的对接修复和化妆。王刚告诉记者,明天老人就将大殓,今天会将完成的3D建模安放在老人遗体上。王刚说,家属对3D打印的脸部形象表示满意。
(7)再创新高,昆明将投资13.7亿改扩建殡仪馆
云南网年8月13日报道,8月12日,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率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在副市长吴涛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就昆明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跑马山生态公墓规划等殡葬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记者获悉:昆明市殡仪馆改扩建(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全新的昆明市殡仪馆年底将投入试运营。报道说,年12月14日,拥有50多年历史的昆明市殡仪馆改扩建一期工程开工。按照昆明市殡仪馆改扩建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分为一期、二期建设,总占地面积亩,总投资13.2亿元,建设周期为4至6年,设计有12个功能分区,即遗体接运中心、殡敛中心、殡葬礼仪服务中心、骨灰寄存中心、生态陵园、殡葬用品超市、殡仪服务信息中心、遗属精神抚慰中心、生命教育中心、殡葬用品研发中心、殡仪服务培训中心、殡仪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中心。
这是就目前而止,全国单一殡葬设施占地面积最大、投资额最高的大型公益工程。
八,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互联网+殡葬论坛,开启殡葬互联网新时代
12月26日上午,中殡协互联网+工作委员会在杭州举办论坛,特别邀请了民政部、中国殡葬协会、浙江省等多位领导、知名专家以及淘宝支付宝、58赶集集团、新华网等国内互联网大咖、行业企业代表约人,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殡葬业的融合、升级。以主题演讲、高峰对话、媒体采访、线下展示等多种形式解析“互联网+殡葬”发展创新模式,同时,增进与会者间的互动交流、产业合作、市场拓展、项目交易、资本对接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展现深邃的行业洞察、犀利的观点和思想交锋,探讨行业未来发展,解读在生态文明的大环境和大趋势下,殡葬业如何变革和创新。
九,生前契约正式在大陆落地生根
年公墓年会,生前契约成为互联网融合传统殡葬的重要契机,爱佑汇总经理左勇在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年会影响力论坛上以互联网与传统殡葬融合的难点及跨界整合的契机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生前契约”就可以打破现在殡葬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创造新价值,它提倡在生前预定殡葬服务,提前锁定服务价格等功能,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安全、放心。
十、国内首个现代殡葬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生命文化学院揭牌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出席开幕式并为“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现代殡葬协同创新中心”揭牌。范瑜副司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就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从事生命文化教育的人员队伍建设,使更多的人以专职或志愿服务的方式成为生命文化教育的从业者、传播者。二是加强具有生命文化理念的殡葬从业者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殡葬从业人员,使殡葬行业成为从业者实现人生价值的优质平台。三是增加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学校数量,加大生命文化的大众传播力度,使学生和社会公众有机会接受系统、与时俱进、正能量的生命观,死亡观以及殡葬观教育。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