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没有人可以逃开自己心中的q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http://m.39.net/pf/bdfyy/bdfyc/

所有的"未完成事件"

都会留在我们的生命中

不断的出现

不断的提醒

最终贯穿我们的生命的始终

我们的生命中,

都有“未能完成的”、“未被满足的”

“遗憾的”、“不能释怀的”的事。

我们总觉得“时间能带走一切哀愁”,

“时间能治愈一切”,

或者“过一阵子就会好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总以为时间能替我们解决一切,包括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或者“一切都会过去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去逃避面对那些心中的遗憾,但结果却会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不去逃避和回避那些生命中的遗憾,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决它们,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才能让我们真正的从遗憾中解脱。学习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们使你如此痛苦。

只有鼓起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

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这样的人才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所有未完成的事件都不会消失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这是人类的本性。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也认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

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我们有着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例如,人类和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首先都有对生存的需求。饥饿时我们就会找寻食物,吃饱以后,睡觉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会接着浮现。

又例如,你计划要去看电影,此时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亲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电影的计划立刻退为其次,医院去看母亲便成为最迫切的需求。

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着转向下一个需求,这一机制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心灵的所有领域。

每满足了一个需求,已满足的需求就会后退,让出一条路给下一个需求——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并不多。

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及时满足,

因此它们就会卡在那里,无法后退。

无法满足的需求,并没有消失,

它只是压抑进了心灵的深处,

它将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不停的制造事件,让我们“看见”。

例如,今天早上你想为昨天的吵架向你的先生或妻子道歉。虽然你有很多话想说,但却什么都没说。之后,你的心里便一直想着、惦记着这些要说而没说的话。你在公司里与他人说话时,心神恍惚。因为,你仍将注意力集中于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上。

完形理论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未完成事件”。

人们会自然地追求满足原先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当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在当时的情景中无法满足时,人们继续会将它带到日后的生活中。

于是,麻烦就来了,由于我们不断的将需求延后,或者选择忽视,它就成了我们内心的空洞,被我们不断的“投射”到后续的生活中,结果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我有一位学员,她年幼时面对粗暴、严厉的父亲,不敢表达她的不满和愤怒,只能拼命取悦和讨好。结婚后,她将过去未能表达出来的不满和愤怒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动不动暴跳如雷、大发脾气。

慢慢的,她已不自觉地变得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了。后来,她竟然动手开打,丈夫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拳脚相向。于是,投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但其实,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她原生家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她将她对父亲的不满和对暴力的压抑,全部转移到了丈夫身上,并激发出暴力的婚姻模式。

按心理学的观点,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亲;男人找妻子则希望她像自己的母亲。所以,将丈夫投射成父亲是很自然的。

问题在于,她把和父亲之间的问题放在她和丈夫之间来解决,这相当于将甲和乙之间的恩怨,让丙来和乙解决,结果当然是行不通。即使这位丈夫忍气吞声,一再道歉,这位女士内心的症结还是无法平复,因为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父亲的道歉。

不管丈夫怎么道歉忍让,他都无法真正代替她的父亲,因为她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与父亲的“未完成事件”。

这就是我们心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它迫使我们不断“看到”,然后将其“完成”。而当我们拒绝看见,拒绝处理,它就会不断的出现。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未完成事件的威力

如果我们忽略最初的“未完成事件”,逃避它,只是完成它所投射出的事件,是不会让我们真正满足的,因为最底层的根本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于是一再地努力尝试完成“未完成事件”,成了我们惯用的模式。但如果情况不允许,我们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有压抑并努力遗忘。

完形治疗之父波而斯说:

当我们的欲望受到挫折,

要满足它时就存在危险,

而挫折感造成的紧张感也会让我们无法忍受。

于是,人们便压抑欲望以及对这种欲望的察觉,以避免受苦,远离危险。用压抑和遗忘将“未完成事件”排除在察觉之外,至少比让它永远打开着,有一个隐隐作痛的需求带来的感觉好多了,并且也让我们有能力去满足下一个浮现的需求。

不幸的是,一旦个人想办法将这些“未完成事件”排除在他的察觉之外,他就丧失了对其的知觉,结果形成“解决-无效-再解决—无效”的恶性循环,就会带来疲劳、注意力分散、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等等身心病症。

“未完成事件”的需求未满足,然而它却能成为生命里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即使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再做出同样的努力。

然而,我们以前就未能完成的,时过境迁,会变得愈来愈不可能完成。

这真是一个让人痛苦的恶性循环:执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很不同了,仍然会停留在他童年时期的需求里。

每次,在接近那个未完成的需求时,就会体验到“内心被电了一下”的惊慌与焦虑。这种过电似的焦虑,是他被卡在“未完成事件”上的典型反应。

最终,

我们需要回到当时需求被卡住的事件中去,

直面这个事件,看见问题的关键所在,

用当下的力量完成和穿越和疗愈。

彻底的从这个缺失中走出来,

让它不再成为心里的空洞,让它得到圆满。

这需要强大的“活在当下”和“保持察觉”的能力。如果事件很大,我也需要借助外力和疗愈。惟有如此,“未完成事件”才会从被遗忘的深渊中浮现出来,使那个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我们所看不见的自己

“未完成事件”有着如此惊人的能量,即使我们不断自我暗示:“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我们还是会一再回到“未完成事件”的原初需求上来,备受制约。

又因为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我们反而没法再次清楚地看到“未完成事件”的真实需求。

我们丧失察觉的结果是: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在旧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一再重复旧模式的沉溺性行为,使我们生命的能量因“未完成事件”而被卡住或扭曲,导致生理性与心理性的问题——精神官能症、焦虑症、健忘、肌肉僵化、身体盔甲等等。

心理学调查发现:

相比较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

人类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

并且人类还有一个自然的倾向:

重新拾起并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人类还会纠缠或者执着在“未完成事件”里,形成一套个人的观念、看法、价值观等等,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意义。

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我认识一位先生:他小的时候尿床,有好几年时间,会在半夜里被脾气暴躁的母亲从被窝里提出来赶到院子里。年幼的他自然无力反抗,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成年以后,他对遇见的每一个女人都从心底里鄙夷和嘲讽,这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

显然,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的需求,是他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这一“未完成事件”导致他用鄙夷和嘲讽的仇视态度理解出现在他的世界里的女性。他没法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女性,也没法走入亲密关系。

还有典型的例子是:

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事件”投射在儿女身上:

没能好好读书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学;

没能展现自己才华理想的父母,会使劲的让孩子去学琴、画画、学习各种才艺技能;

没能做某某职业的父母,会极力的让孩子去做这个职业;

没能完成某件事件的父母,会让孩子去将这件事做到最好.....

这样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从前有一位古怪的人,名叫那斯鲁丁,有关他的故事非常多。传说有一天晚上,那斯鲁丁在广场的街灯下匍匐前行,好像在找东西。附近的人过来问他:“你是不是掉了什么东西?”他回答:“我的钥匙丢了”。那人又问:“你确定它是掉在这里吗?”“不,是掉在那边的草丛里了。”“那么你为什么在这里找?”“因为这里有路灯,比较亮啊!”

其实,这位特立独行的圣者通过这种愚行,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们:在解决心灵的痛苦时,我们往往会自欺欺人,转移方向,力图到“有亮光”、有面子的地方,去解决那些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问题,就像刻舟求剑的愚人一样。

因此,从“未完成事件”那里逃开,让自己视而不见,打算让时间或者别的什么“代替”解决,是无用且徒劳的。

对“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与否认,

让我们丧失了察觉,

处在沉溺性行为中而不自知。

我们既无法回到过去,

也不能好好面对现在。

这就造成了人生的种种痛苦。

自作聪明地让“时间”或者别的什么代替解决“未完成事件”,在一个专业治疗师看来,不过就是自我安慰而已。

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总希望自己内心的问题,最好由自己的配偶代替解决。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过得不好,根源在于自己的配偶。

他们还抱怨说,为了让配偶改变,自己做了种种努力。然后,他们就会向我讨教应该如何让配偶变好。

我会问他们:“那你自己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变好’?什么时候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

为了改变其他人,我们使用了生命中的极大的能量,尝试了各种可能办法。为了让对方(往往是最亲密的人)能够认识到他们的问题(往往是我们认为对方的问题),为了让对方承认罪过及羞愧,我们极尽责难、训斥、威胁、冷暴力、怨恨、自我破坏等等手段。

只有等这一切方法都失败之后,当我们发现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之后,当我们陷入无数“未完成事件”的黑洞中时,我们才开始想到自己改变,自己去亲自解决。

并且或许,有些人即使到了这样的时候,仍然不想要自己解决,不想去改变和面对。

你呢,准备好了吗?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由心灵面包编辑撰写部分摘自百度文库《没有人能逃开他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声明shenming文章来源:心灵面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删除!

近期课程

精选

List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考试(网络课程报名中)

.12.24-25懂青少年时期的TA们——青少年心理咨询专业化系统课程导师:黄政昌(台湾)(地点:长沙)

.1.13-15团体辅导培训师工作坊第五期暨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助教招募导师:宇光(地点:宁波)

.1.17-21这个寒假,青少年都在宁波?!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导师:泰祺(冬令营宁波站)

.2.4-9走吧,我们看海去——九州心理青少年学习潜能冬令营导师:浩然(三亚站)

.5.12--14曾奇峰精神分析临床技术演练与实操工作坊导师:曾奇峰

.6.2-4许维素老师,我想学SFBT(焦点短期治疗)导师:许维素

Tel

更多课程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ghanzy.com/ggtg/116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